在太空做实验的女宇航员(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再出征)

2024年06月06日 阅读 (84)

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,习近平主席接见基层军队人大代表,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也在其列。“你可是巾帼英雄啊,也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代表,现在还成了中国妇女的‘形象大使’!”习主席称赞道。“我们幸运地赶上了国家发展的好时代,我们一定会将祖国的荣誉写满太空!”刘洋回答。

间隔十年,刘洋先后执行“神舟九号”和“神舟十四号”飞行任务,从突破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到建造空间站,正好是载人航天“三步走”战略里“第二步”和“第三步”的关键节点。刘洋踩着时代的鼓点前进,这份幸运既来自伟大的时代,更来自她数十年如一日的奋力前行。

在太空做实验的女宇航员(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再出征)

刘洋

“我是一名战斗员!”

1978年10月6日,刘洋出生于河南郑州的一个工人家庭。父亲刘士林是郑州市第一食品机械厂技术科的助理工程师,母亲牛喜云是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职工。

事实上,飞行并不是刘洋最初的梦想。小时候,刘洋有很多理想,当医生、律师、科学家等,直到高三那年,中国空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河南招收女飞行员,刘洋的命运从此改变。

刘洋从小学习就特别刻苦,成绩优异,是老师们眼中的好学生、能考上重点大学的“好苗子”。加上她视力好,身高也符合标准,当时的班主任武秋月认为,能当飞行员是件大好事,没跟她商量,就替她报了名。谈及当年的心情,母亲牛喜云说了一个词:矛盾。“因为家里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,对飞机的理解是空白,有些顾虑。后来我碰到一个从机场退休的工作人员,我们谈了三个多小时,人家说孩子会有出息的,让我放心。”武老师也跟刘洋说:上大学的机会有的是,但当飞行员的机会或许就这么一次。

就这样,经过一系列体检、政审以及高考,刘洋一路过关斩将,成为郑州市首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被录取的女飞行员。当年刘洋的高考分数是六百九十五分,超过地方重点院校录取线三十一分。

1997年8月21日,刘洋怀着新的梦想跨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的大门。进入飞行学院时,刘洋没想过以后会飞向太空。而点燃她对飞天最初向往的,是教员的一句感慨。一堂课上,教员讲述了世界第一位飞上太空的女性——前苏联宇航员捷列什科娃的故事,并感慨地说:“中国是嫦娥的故乡,太空不能没有中国女性的身影!”从那时起,飞天的向往便印在了刘洋的脑海中。

然而一向是优等生的刘洋,体能成绩却在班上垫了底。尤其是在五公里长跑训练中,当别人早已到达终点休息时,她还在喘着粗气拖着双腿往前挪动。这也不怪她,毕竟好多同学是体育特长生,甚至还有国家级运动员。教员安慰她:“人家是从平地往上,你是从吐鲁番盆地往上。”既然起点低,就只能拼命追赶。从此,刘洋风雨无阻地绕着操场一圈圈苦练长跑。第一次跟部队野营拉练,她脚掌起了水泡,但倔强的她宁愿一步一步往前挪,也不上医疗车。七十多公里拉练回来,脚上的水泡都连成了片,医生只好把她脚底板的表皮全部切除掉。凭着一股子韧劲和不懈坚持,在一年半后的转校考试中,刘洋的体育成绩全部“跑”进了优。

而直到成为真正的飞行员,刘洋才发现,飞行非但不浪漫,还充满了风险与挑战。

2002年9月的一天,刘洋驾驶飞机进行一项俗称“盲飞”的仪表飞行。飞机离开地面,刘洋刚发出“收起落架”口令,就听见“砰”的一声响,座舱玻璃上鲜血四溅,满座舱弥漫着一股焦煳味,紧接着飞机扭力下降,温度升高。飞机撞鸟了!刘洋马上调整另一侧发动机的马力,边上升高度争取处置时间,边报告地面指挥,并随时做好迫降准备。当机组密切协同把飞机稳稳地降在跑道上,滑进停机坪后,飞机再也无法启动了。后来查明,飞机撞到了二十一只鸽子,打坏了一台发动机,堵塞了近三分之二的进气道,机头下方也被撞出一个大坑。如果应急处理稍有差池,后果不堪设想。

2009年,刘洋奉命去西安执行人工降雨任务。飞机刚从武汉起飞,就遇到了恶劣天气。没过多久,飞机外面开始结冰,螺旋桨甩出的冰块,打在机身上发出巨响。刘洋迅速关闭自动驾驶功能,用手紧握驾驶杆,不断修正飞行姿态。机组决定坚持再往前飞一段,实在不行再找机场备降。“当时大家都很紧张,担心飞机结冰会加剧。我心里只有一个愿望,盼着太阳赶快出来。飞了一会儿,感觉天慢慢变亮了,云层突然闪开了一道缝,太阳露出来了,飞机上大坨大坨的冰块慢慢融化了,那种喜悦的心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!”

此外,刘洋还遇到过起落架故障、刹车失效、发动机振动等特情。她沉着冷静地处置险情,在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中展现出勇气和力量。“你们要当人民的战斗员,不要当人民的表演员。”毛主席接见女飞行员时说过的话,深深地镌刻在刘洋心里,从1997年到2010年,刘洋在空军整整飞了十三年,飞行时长一千六百小时,是空军二级飞行员。她参加过抗震救灾,消云增雨,空投伞降,实兵演习,在一次次飞翔中体会到了价值实现的幸福感。

“我可以给祖国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了!”

2009年,国家开始招收选拔第一批女航天员。听到这个消息后,刘洋跃跃欲试。幸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她,2010年5月,刘洋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。

参加了对刘洋进行面试的杨利伟,后来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:“有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。当时我们在她们部队进行面试,有个环节是考她们的英语口语。我们先面试的是另一个女飞行员。当面试刘洋的时候,她很坦然地对我们考官说,先面试的那个飞行员已经和她讲了你们要问的一些口语题目,请你们出新的题目。那一刻,我顿时感到了她的诚实和可爱。她认为战友互相之间竞争是良性的,诚实是第一位的。”

加入航天员大队后,刘洋重新走进教室,拿起书本,一头扎进学习训练中。她从没在12点前熄过灯,也没给自己放过一天假。在刘洋的记忆里,她只在大年三十晚上跟家人一起守岁,初一一大早就又坐回书桌前开始学习。

专业技能训练更是一次次挑战着刘洋的极限。

转椅练习要求坚持十分钟以上。第一次转椅训练到第五分钟时,突如其来的眩晕感瞬间让刘洋脸色苍白,满头是汗。教员曾提醒,一旦出现呕吐,身体就会产生记忆,下次再上转椅会出现条件反射。刘洋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,幻想自己正站在海边看夕阳、看浪花,终于把第一次挺了过去。五分钟都这么艰难,如何达到十五分钟的优秀标准呢?为了提高前庭功能,刘洋每天都在学习之余坚持打地转,十五圈,二十圈,三十圈……不断强化自己的适应能力,最终她以一级的标准通过了这项训练。

在太空做实验的女宇航员(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再出征)

初入军校的刘洋

离心机训练是提高航天员抗过载能力的重要项目。进入航天员大队前,刘洋是运输机飞行员,从没做过离心机训练。第一次上机,她浑身使劲,“每根头发丝、每个手指甲都在用力,几分钟的训练就如跑了万米赛,双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”。而最后刘洋可以像男航天员一样,承受八倍于自身体重的过载,同时保持头脑清醒,正常操作。

2012年3月,刘洋被确定为“神九”首飞梯队航天员。这意味着她将作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,代表中国亿万女同胞飞向太空,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“嫦娥飞天”的传说变成现实。三十四岁的她将被载入史册。

这是莫大的幸福,也是沉甸甸的责任。刘洋比同乘组的景海鹏和刘旺两位师兄训练时间少十二年,教员们自然对她倾注了更多的关心,而这无形中变成了她的压力。刘洋变得更加忙碌了。那段时间,她成百上千次地重复同样的操作,模拟同样的程序,默画出无数张座舱、仪表图、线路图,并把它们贴满了整个公寓。她连做梦都是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,闭上眼睛都知道按钮的位置、形状、颜色,并能准确无误地操作。

2012年6月16日,神舟九号乘组踏上飞往茫茫太空的征程,浩瀚宇宙首次留下了中国女性的身影。在驻留太空的十三天里,神舟九号乘组实施了中国首次交会对接,并紧锣密鼓地开展各项科学实验。飞船返回落地的那一刻,刘洋泪流满面却浑然不知,一旁的景海鹏问她为什么哭了。刘洋说:“我回来了,终于完成任务了!”她还有半截话留在了心里,是想说:“我可以给祖国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了。我没有辜负大家的信任!”

“在不久的将来,我一定还会再回来!”

第一次任务结束后,刘洋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:“在不久的将来,我一定还会再回来!”没想到,这“不久的将来”是十年后。

十年,对于载人航天事业来说,并不算长;对于个人来说,则并不算短。这是刘洋最年富力强的十年,她又回到了以前的模式,和航天员大队的战友们一起参加训练,学习新知识,熟悉飞行手册,了解实验流程和内容,担任飞控值班,提供地面技术支持。她还对载人航天环境对航天员的情绪影响进行了细致研究。“我们依然在训练,因为每次的任务都不同,技术更新很快,我们既要学习新东西,还要巩固过去已有的知识和技能。”

这十年里,刘洋有了很多新的身份,包括当妈妈;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专业学习,获得法学博士学位;成为全国妇联兼职副主席;被中宣部授予“时代楷模”荣誉称号。

居里夫人说:“我从未幸运过,也不渴望幸运。我唯一能做的,就是面对任何困难毫不退缩。”这是刘洋的女儿看了《居里夫人》这本书后,从书里摘抄的一句话。刘洋产生了共鸣。虽然她常说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,可只有幸运不足以成功。

四十八小时沙漠生存训练结束后,刘洋和战友们还要顶着烈日,在发烫的沙子里背着行囊徒步行进五公里。团队中的另两位战友体恤她是女性,让她少背点。刘洋坚决不干。她认为自己是一名战斗员,要跟大家一样,必须贡献力量,而不是添麻烦。刘洋记得,从当飞行员的第一天起,教练就和她们说,要漠视自己的性别,不要拿性别当借口,得和男性战友一样飞。当航天员也一样,太空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给你优待。

出舱活动对上肢力量的要求很高。刘洋认为自己的力量与任务需要相比,还有一定的差距,便暗暗给自己加码。体训时,她来得早,走得晚,回宿舍还要加练——举杠铃、抓握力器。后来每次练臂力时,师兄们都开玩笑说:“你可别练了,再练就超过我们男人了。”

新一代飞天舱外服要进行水下验证试验,刘洋主动报名当受试者。可当她穿着厚重的水下服被吊车放入十米深的水槽中时,水波纹产生的晃动经过凸面的头盔面窗后,在视觉上产生放大效应,刘洋顿时产生了巨大的眩晕感。工作间隙,她“挂”在舱壁上一动不动。医生捕捉到了异常,发现她的心率一直在一百四十左右。医生和试验指挥都建议她上岸休息,刘洋却回绝了。她考虑到整场试验有那么多人员在保障,而且每套水下服的寿命有限,下一次水就减少一次寿命,她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而终止整场试验,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损失。刘洋就操作一会儿,再闭眼休息一会儿,坚持挺过了整场水下试验。

水下试验结束了,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,那就是繁重的水下训练。刘洋逼着自己直面水下训练。她总结了一个方法:需要用眼时就排除干扰,紧盯目标;不需要用眼时,就抓紧闭眼缓一缓。就这样,刘洋逐渐适应了水下环境。

刘洋珍惜每次训练的机会,认真体验,形成肌肉记忆。训练之余,她还根据自己的飞行经验,参与各类太空产品的设计改造工作,大到太空舱、环控生保系统,小到太空垃圾收集装置、太空食品、舱门手柄,刘洋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,很多合理化建议被采纳。2019年12月,刘洋入选神舟十四号乘组。

比起神舟九号任务,神舟十四号任务一舱变三舱,要学习和训练的内容成几何级增长,舱内设备、管路连接、出舱活动、机械臂、科学研究等,内容庞杂。离执行任务还有两个月时,刘洋的鼻窦炎犯了。她每天一大早就去输液,晚上训练完再去输液,她心里只有一个目标,一切为了圆满完成任务,任何个人困难在任务面前都得让步。

家庭是最坚实的堡垒

对刘洋来说,事业和家庭如同鸟儿的双翼,缺一不可。如今,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了。老大是姐姐,八岁。老二是弟弟,六岁。

大家都好奇她是怎么平衡事业和家庭的,刘洋说:“在我还没孩子前,曾天真地认为自己一定可以平衡事业和家庭,但现在我才发现根本做不到。当我的一只肩膀挑起事业的时候,另一只肩膀上的担子是我身后的家庭帮我卸下了。他们是我的爱人、父母、公婆甚至是我的妯娌。所谓的平衡其实是他们在帮我。”言语间,刘洋对他们充满感激之情。

爱人张华是刘洋的空军战友。两人相识二十余载,至今每天中午还要煲个电话粥。在刘洋攀登天梯的路途上,张华肩负着各种角色:陪练员——陪刘洋在操场练体能;考核员——随时对刘洋提问,久而久之,大量的理论、数据张华都烂熟于心;心理导师——每当刘洋有困惑,张华总是耐心地倾听,寥寥几句开导就能帮她拨开迷雾。

刘洋认为,张华对她的理解是最难能可贵的。他希望她变得更优秀,飞向更广阔的天地。当年报名参选航天员时,刘洋其实有过一丝顾虑,毕竟选上了就意味着要放弃生孩子的黄金年龄,放弃飞行员职业生涯取得的成绩。张华鼓励她:“如果选上了,就不能因为个人原因拒绝。这是时代赋予你的责任,你应该飞得更高、更远。”

刚来航天员大队的那段时间,刘洋每天忙于学习和训练,压力特别大。而母亲总是来电话旁敲侧击地暗示她年纪不小了,该考虑生孩子了。有一次,刘洋忍不住爆发了,对母亲发了一通脾气。挂了电话,刘洋心里五味杂陈,她知道自己快要错过生育的黄金年龄了,可是她有更重要的任务,她非常热爱这项事业。焦虑、委屈、愧疚……各种情绪涌上心头,刘洋忍不住号啕大哭,张华过来安慰她说:“洋洋,你不用担心还没有发生的事情。这种担心对结果没有意义,还会徒增烦恼。我相信,未来我们一定会有健康的孩子。”这番话让刘洋彻底放下了心理包袱,从此全心投入训练。

父母也是刘洋坚强的后盾。刘洋是独生女,父母从没期待她成为一名英雄,而是希望她考上名牌大学,有个稳定的工作、幸福的家庭。没想到,她从事了危险系数高且非常辛苦的飞行员职业,人生轨迹与父母的预期背道而驰。报考航天员时,刘洋没敢告诉父母,直到部队要去家访时,她才怀着忐忑的心情告诉他们这一消息。电话那头的父母沉默良久后对她说:“孩子,你长大了,我们也老了,如果你真的想好了,决定了,我们尊重你的选择。”

他们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刘洋的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后,父亲还没退休,母亲去帮刘洋带孩子,从没分开过的老两口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。母亲有高血压,刘洋怕影响母亲休息,晚上坚持自己带孩子们睡觉。直到入选乘组后,训练量加大,睡眠不够白天训练受影响,母亲便执意要求自己带孩子睡。母女相互不妥协,无奈之下,孩子们早早学会了分床睡。每当刘洋在家加班学习时,母亲怕孩子们影响她,直撵她走:“你快回单位吧,别在家加班。”

在太空做实验的女宇航员(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再出征)

刘洋和丈夫张华

一对儿女也是刘洋的铁杆粉丝。一次,刘洋带他们去航天员公寓,把他们放在公寓后自己便去加班了。等她回来时,孩子们已经回家了。刚学会写字的女儿给她留了一个便条,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字:“妈妈,我带弟弟回去了。我爱你。”刘洋告诉孩子们:“妈妈的梦想是到太空盖一座大房子,未来所有仰望星空的小朋友都可以去那里。”孩子们听完开心极了,让她一定要多拍点照片带回来。今年9月,刘洋的儿子将成为一名小学生。可是她在遥远的太空,不能亲自拉着他的小手,目送他背着小书包走进校园,这是刘洋的一个小遗憾。

刘洋随船带了一幅镶嵌照片的卷轴,里面有家人、航天员大队的战友以及空军女战友们的照片,她要带着她的亲人和朋友们一起飞行。刘洋将半年的太空业余生活安排得很充实。闲暇时间,她打算多拍些地球美景。她说:“从太空中看,这颗我们世代栖息的星球显得那么瑰丽耀眼,静静地焕发着梦幻般的光芒。人的视野和心胸也会随之变得非常开阔。”“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没有国界的,就像一个地球村,就会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,想要共同守护好美丽的地球家园。”

刘洋平时长期泡在工程类的知识海洋中,这次她特意带了本电子书,准备读读人文类书籍,比如小说、历史和诗词,等太空“出差”返回后跟孩子们举行一场诗词大赛。她还带了一个漂亮的笔记本,记工作上的心得感悟、太空趣事,给孩子们写信。最别出心裁的是,刘洋计划每天都在彩纸上写下一句寄语,再叠成一个幸运星。她说要把祝福写进满天星辰,等写满一百八十句话,叠满一百八十颗星星,就意味着他们三人完成任务可以凯旋了。

再次出征太空,刘洋变得更加从容。她期待中国空间站在他们手里顺利“竣工”,期待在空间站与下一批乘组欢聚的时刻。刘洋感受到莫大的幸福,她说,这种幸福感是被祖国和事业需要的幸福,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幸福,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幸福。

(原文《刘洋: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再出征》刊于《名人传记》

排版王苑 审核杨彦玲

人不轻狂枉少年,天下谁人不识君。海内存知己,知己存盘里!喜欢就分享给您好的好友吧!如有想要投稿或有疑问请邮件反馈到day7765@qq.com。

相关文章

  • 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趣事二年级

    一个月后,叶光富终于在“神十三”乘组第二次出舱活动中圆梦,打开舱门并率先出舱,置身广袤的宇宙中,他回答:“我已出舱,感觉良好。”作为第二批航天员中最年轻的一位,叶光富备受关注。为了这次“太空出差”,他坚持不懈奋斗了11年。拼搏奋进,一朝圆梦,热烈的掌声在北京飞控大厅响起。然而,太空“出差三人组牵动着国人的心,在“神十三”为期6个月的太空飞行中,3名航天员在地面科技人员支持下,圆满完成了2次出舱活动、2次“天宫课堂”太空授课活动,开展了多项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项目。此外,跨年表演、喜迎冬奥、日常锻炼等小插曲贯穿“出差”全程,全方位展示了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里的奇妙生活。

    2024-02-17 阅读 (117)
  • 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与工作

    央视网消息:2月17日下午,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返回75天后,中国航天员中心在北京航天城举行乘组与记者见面会,介绍了乘组在太空上六个月的工作生活。这是神舟十四号乘组返回后,首次与媒体和公众正式见面。见面会上,中国航天员中心有关专家介绍了乘组返回后的恢复情况及后续打算。从整体来看,航天员心理状态良好,达到了预期效果,已全面转入恢复观察阶段。后续,3名航天员将转入正常训练工作。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于2022年6月5日搭乘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,12月4日20时09分,三名航天员乘坐飞船返回舱平安返回。在轨驻留6个月期间,乘组先后进行3次出舱活动,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,与地面配合完成了中国空间站“t”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,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完成了首次太空会师等历史时刻。

    2024-02-10 阅读 (102)
  • 宇航员如何在太空生活.

    宇航员如何在太空生活

    当然啦。空间站肯定是备有常用的药品的,因为航天员在太空里生了病,那可不是闹着玩的。当然有些事儿不属于生病,比如说女性的生理期。我们这次可是有女性宇航员上太空的哦,来大姨妈了怎么办呢?她在太空里起码碰到6次。有人觉得在太空里完全失重状态下,会不会造成什么麻烦?其实这种事大可不必担心,和在地球上并没有太大区别。

    2024-02-17 阅读 (99)
  • 航天员在太空中是怎么活动的.

    航天员在太空中是怎么活动的

    在太空中,宇航员在面临许多独特的挑战,其中一个是如何处理身体废物。由于失重的环境,地球上常见的大小便方式无法直接应用于太空任务。本文将深入探讨宇航员在太空中如何解决这一难题,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。在失重环境中,物体没有重力的约束,因此宇航员排出的粪便确实会“飘浮”起来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吸力厕所利用强大的负压来控制粪便的流动方向,使其被有效吸入收集袋中,从而避免了在太空中飘浮的情况。

    2024-02-16 阅读 (86)
  • 宇航员在太空有什么趣事

    航天员 蔡旭哲:在太空种菜我觉得和地面还是有一点不一样,生菜我觉得可能对阳光的需求不是那么高,我觉得生菜长得还不错。说起味道怎么样,我觉得吃起来味道美极了,因为这个生菜是在太空空间站里面,没有受到任何的污染,而且给它浇的水也都是空间站里面的再生水,而且是经过toc检测合格的水,用这样的水浇灌长起来的生菜,能够吃到这样的生菜,我觉得真是很幸福、很幸运。

    2023-12-25 阅读 (83)
  • 太空宇航员在太空怎么洗澡.

    太空宇航员在太空怎么洗澡

    宇航员在太空中为什么需要淋浴?整个宇航队的15名机组乘员在国际空间站航行的152天里(航天飞机的情况有些不同,但仍需要使用毛巾浴),使用来自俄罗斯功能货舱的一个区域进行清洁,我们称之为“卫生站”。这个区域的前部舱口与美国的第一个模块舱相连,在这里清除出一块小区域,专门让我们在这里进行清洁。这块区域的舱顶面板上储存了一个水袋,与软管和泵(俄罗斯原产)相连,在软管的末端有一个“龙头”。在这个区域,我们可以洗澡,刮胡子,洗头,刷牙等,保持个人整洁,而且不会干扰其他的飞行员和访客。

    2024-08-12 阅读 (79)
  • 宇航员的太空生活趣事.

    宇航员的太空生活趣事

    聂海胜、刘伯明、汤洪波3名航天员将在太空中度过时长3个月的“出差”生活。“‘出差’太空是种什么样的体验”,正引起广泛关注。 太空“出差”并非全是工作,航天员在工作之余也有机会放松一下,开展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活动。黄伟芬称,每周日是休整时间,航天员可以自由支配,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比如看书、听音乐。 为了能够更好地度过为期3个月的太空“出差”,飞行乘组被允许携带少量的私人物品。此前3名航天员接受媒体采访时分享了各自带上太空的“私人物品”:汤洪波带了妻儿生活视频,“工作之余看看,也是放松”;刘伯明带了全家福和寓意“牛气冲天”的牛娃娃;聂海胜带上天的私人物品既有作纪念的、也有作展示的,这也让人们对此更加好奇。

    2024-02-21 阅读 (77)
  • 女航天员在太空来姨妈怎么办(女航天员如何克服生理问题).

    女航天员在太空来姨妈怎么办(女航天员如何克服生理问题)

    然而,人们最关心的女航天员生理问题,男女航天员最大的区别是女航天员要生儿育女,有月经和怀孕问题。在太空上长期工作和生活,长达6个月之久,万一女航天员来大姨妈了怎么办?因此,在航天飞行中才采取多种防护措施来保护宇航员的安全,例如穿特制的航天服、加强航天器的防护设计、使用辐射防护药物、对太空环境灾害性事件做出预报等等。

    2024-04-27 阅读 (70)
  • 宇航员怎么在太空喝水(怎么做到的).

    宇航员怎么在太空喝水(怎么做到的)

    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工作,喝水的问题怎么解决?虽然货运飞船会定期往空间站上送水,但成本将会很昂贵。为了保障航天员的用水需求,核心舱有一套水循环处理系统,将航天员的尿液和汗水回收,经处理后变成饮用水,正常饮用。同时,通过水中总有机物测量仪器,实现对航天员饮用水中总有机物含量监测,让航天员喝上健康的饮用水。

    2024-03-14 阅读 (67)
  • 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垃圾怎么处理(航天员在空间站的排泄物是怎么处理的).

    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垃圾怎么处理(航天员在空间站的排泄物是怎么处理的)

    空间站是一个密闭的空间,航天员在空间站中生活所产生的排泄物必然要收集起来并进行处理。考虑到空间站中物资比较稀缺,且每多运送1千克物资上太空都需要燃烧更多的资金,基于精打细算这一原则,在空间站中能够循环利用的东西都会被循环利用。航天员万里挑一,那么航天员在空间站中的排泄物是怎么处理的?这些不能被循环利用的物质,包括粪渣、生活垃圾等,在过去会被直接扔出空间站,但是由于速度不够快,会成为绕着近地轨道运动的太空垃圾。太空垃圾运动速度极快,能以每秒几公里的速度高速运动,即使质量很小,也会对航天器产生严重的安全风险。自从科学家认识到太空垃圾的巨大危害后,这些不能再被利用的排泄物残渣等垃圾都会被打包带回地球。货运飞船现在都是一次性的,向空间站运送完物资后,还会顺便带走空间站上的垃圾,飞船在返回大气层的过程中会烧毁,这些垃圾自然也就被燃烧掉了。就算没有完全燃烧,大多数情况都会掉到海洋中。

    2024-07-06 阅读 (64)